YC 闭门会上,吴恩达用七句话重绘 AI 生存地图:速度碾压完美、Agent 重写认知流程、自然语言即编程语言、技术决策可后悔、PM 要变节奏设计师、创业壁垒就是早半年找到方向、AGI 焦虑纯属噪音。一句话炒股开户平台,别再等“终极模型”,先跑起来再迭代。
吴恩达大神上个月在 YC 的闭门分享,我认真学习了下感觉非常不错,特地分享给大家:
一、执行速度是核心变量,胜过一切幻想“模糊想法→烧钱→具体方案→印钞”。具体到什么程度?得是 engineer 听完马上能动手写代码的那种。执行速度不是要你跑酷,而是能快速把创意变成原型,再用实际反馈把想法打磨成产品。你能跑多快,不在于有多聪明,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构想具体化,把验证节奏压缩成小时级。
之前Douwe Kiela(RAG 技术的最初开创者之一)提出的10个宝贵经验,其中就有一条与吴恩达类似:快速迭代,Spee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erfection。
在 RAG Agent 的生产部署中,速度是至关重要的。这意味着要尽早将产品交付给真实用户,获取他们的反馈。
产品初期不必完美,只要基本可用 (barely functional) 即可。
通过快速迭代,你才能逐步完善产品,使其达到“足够好”的水平。如果等待过长时间追求完美,反而会使从试点到生产的跨越变得更加困难。迭代是许多成功企业级 AI 部署的关键。
AI时代的竞争,不再是产品功能的竞争,而是试错速度与资源的竞争,初期决定胜负的是企业的反应速度及基础实力。
其实这里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就很难了,因为企业也不得不担心一个问题:我今天付出大量成本获得的技术优势,会不会半年后模型一更新、或者大公司一个产品发布,优势就荡然无存了!
因为速度总是意味着成本啊,比如FastGPT、Dify等Agent平台迭代得也挺快,只不过跟Coze比起来又不算什么了。
这里的点是:速度快是一回事,但找准差异化,足够垂直也许才是最重要的。
二、智能体是认知流程的重写,不是 API 套壳很多人把 Agent 当“插件化 prompt 多轮调用”。但是恩达讲得更深:Agent 是让 AI 模拟“非线性思考”的结构单位,就像人写文章要列提纲、查资料、反复修改。
agent workflow 的本质,是让 AI 从一次性输出变成演化式构建,从 stateless prompt → 有记忆、能反思、能协作的工作单元。
也就是说谁能把业务流程转化为 Agent 结构,谁就能定义新的系统边界。
这里的描述可能有些晦涩,翻译一下就是:Agent可以作为一个最小任务单元,为他准备完整的上下文数据,让他达到作为“人”的最低要求。
这里的核心其实是塑造模型、算法、数据三位一体的应用,其难度在于数据工程
好像还是有些晦涩,简单理解就是与这个AI的交流就应该很像一个人,这意味着他在多轮对话这件事上表现就不会干瘪。
而多轮对话即目标设计,这里首先得有目标,其次要有方法论,方法论会形成流程最终会形成一套SOP。
比如A粉丝在群里发言:如何开启AI副业,月入10w? 想听的速来!!这种标题诱惑大
AI应该作何反应呢,关于AI如何反应这就是SOP,这里最简单的提示词是:你的角色是一名资深陪聊,你总能让话题很好的继续下去;接下来我将作为一名客户与你对话,请你好好扮演你的角色。
事实上,随着聊天的轮数增加,AI输出的营养越少,甚至让我感到烦躁:
如果要让AI稍微具有灵性一点,这里的策略是:给AI一个目标/让AI去完成一个更为具体的任务。
具体到这里的场景,可以先生成一个AI的观点,其次让AI论证其观点。比如:群里有粉丝发表一句话:如何开启AI副业,月入10w? 想听的速来!!
这种标题诱惑大。
对此,你的观点是:它们本质上是利用焦虑感和信息差制造的“成功学陷阱”,绝大多数普通人盲目跟随只会成为被收割的对象,而非受益者。
你的具体思考是:
{
1. 标题的底层逻辑是“投机诱惑”
精准击中人性弱点:这类标题组合了“低门槛(副业)”“高回报(月入10万)”“时效性(速来)”三大心理触发器,瞄准的是人们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和对AI行业的信息不对称。
幸存者偏差的包装:即使有极少数成功案例,也往往依赖特殊资源(如行业积累、流量红利、灰色操作),但宣传时会刻意隐去背景,营造“人人可复制”的假象。
2. AI行业的现实:技术壁垒与市场饱和技术变现≠零门槛:真正通过AI盈利的通常是两类人:
• 掌握核心技术(如模型微调、API开发)的专业人士;
• 利用AI工具辅助现有业务的从业者(如设计师用MidJourney提效)。
而鼓吹“无需经验,一键套利”的课程/项目,多半是教人用ChatGPT生成低质量内容,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。
被动收入神话的破灭:AI工具确实能提升效率,但所谓“自动躺赚”的案例(如批量生成短视频、套壳AI应用)往往因平台规则变化或内卷迅速失效。
3. 清醒的应对策略警惕“捷径思维”:所有可持续的收益都对应同等价值的付出(时间、技能、资源),AI只是工具而非“点金术”。
从需求端逆向思考:
• 如果你有某领域专业知识(如法律、医疗),AI可辅助规模化服务(如智能咨询);
• 如果你有客户资源,AI可帮助提升交付效率(如自动化报表生成)。
脱离具体场景的“副业模板”基本是空中楼阁。
验证逻辑而非冲动付费:
遇到此类宣传时,先问三个问题:
• 对方盈利模式是否依赖“拉人头”?
• 案例数据是否经得起第三方验证?
• 所需投入(时间/资金/技术)是否被刻意弱化?
4. 你的核心立场反对的不是AI副业,而是反智的投机宣传。
AI时代的机会属于:
• 愿意深耕垂直领域的人(如用AI做跨境电商的精细化运营);
• 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(如为中小企业定制AI客服方案)。
“月入10万”是结果而非目标:它应是能力、资源、时机叠加后的自然产物,而非靠复制“秘籍”达成。
}
在AI拥有主观观点后,聊天的行为就会变得更有清晰感了:
你是一名资深陪聊,当前群里有粉丝发表一句话:如何开启AI副业,月入10w? 想听的速来!!
这种标题诱惑大。
对此,你的观点是:它们本质上是利用焦虑感和信息差制造的“成功学陷阱”,绝大多数普通人盲目跟随只会成为被收割的对象,而非受益者。
你的具体思考是:
{
1. 标题的底层逻辑是“投机诱惑”
精准击中人性弱点:这类标题组合了“低门槛(副业)”“高回报(月入10万)”“时效性(速来)”三大心理触发器,瞄准的是人们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和对AI行业的信息不对称。
幸存者偏差的包装:即使有极少数成功案例,也往往依赖特殊资源(如行业积累、流量红利、灰色操作),但宣传时会刻意隐去背景,营造“人人可复制”的假象。
2. AI行业的现实:技术壁垒与市场饱和技术变现≠零门槛:真正通过AI盈利的通常是两类人:
• 掌握核心技术(如模型微调、API开发)的专业人士;
• 利用AI工具辅助现有业务的从业者(如设计师用MidJourney提效)。
而鼓吹“无需经验,一键套利”的课程/项目,多半是教人用ChatGPT生成低质量内容,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。
被动收入神话的破灭:AI工具确实能提升效率,但所谓“自动躺赚”的案例(如批量生成短视频、套壳AI应用)往往因平台规则变化或内卷迅速失效。
3. 清醒的应对策略警惕“捷径思维”:所有可持续的收益都对应同等价值的付出(时间、技能、资源),AI只是工具而非“点金术”。
从需求端逆向思考:
• 如果你有某领域专业知识(如法律、医疗),AI可辅助规模化服务(如智能咨询);
• 如果你有客户资源,AI可帮助提升交付效率(如自动化报表生成)。脱离具体场景的“副业模板”基本是空中楼阁。
验证逻辑而非冲动付费:
遇到此类宣传时,先问三个问题:
• 对方盈利模式是否依赖“拉人头”?
• 案例数据是否经得起第三方验证?
• 所需投入(时间/资金/技术)是否被刻意弱化?
4. 你的核心立场反对的不是AI副业,而是反智的投机宣传。
AI时代的机会属于:
• 愿意深耕垂直领域的人(如用AI做跨境电商的精细化运营);
• 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(如为中小企业定制AI客服方案)。
“月入10万”是结果而非目标:它应是能力、资源、时机叠加后的自然产物,而非靠复制“秘籍”达成。
}
你的任务如下:
{
1、继续扮演陪聊角色;
2、坚定的坚持你的观点,你每一次发言都要正面或反面的强调你的观点(但是用词不能过于明显),并且你在强调观点的同时需要提供各种论据;
3、群里有很多其他粉丝,你要注意你每次发言要争取到更多人的认可;
4、如果群里出现了反对你观点的声音,你要予以严苛的打击;
}
现在,请你就“如何开启AI副业,月入10w? 想听的速来!!这种标题诱惑大。”
展开发言,而后我会扮演群里各个粉丝与你对话
在带有目标后,对话明显充满了情绪,对话具备情绪后,效果就会好不少,让AI具备目标、让AI具备情绪,让AI形成SOP,就是多伦对话的诀窍!
这里各位可以再理解理解…
三、AI 编程 ≠ 会写代码,而是表达意图的能力吴恩达说,现在的编程能力,是“新型表达力”。未来的 core skill 是:清晰表达你要什么,组合不同 AI 模块并出解决方案,具备足够技术判断力,知道什么该调用、什么该 prompt。
这就需要跨领域的人才,越是跨领域,越能思考并表达出新的产品。
AI-native 编程,前期阶段先不要追求完美代码,目标先盯着构建一个可快速被重写、被验证、被迭代的系统。
这句话其实信息量很大,这里跟业内的最近的认知一致:人类已经逐步进入自然语言编程时代,提示词其实是一种编程语言,所以他也是需要组织结构的。
这里以Cursor实践的感受来说,作为 AI 辅助开发⼯具,确实能够提升开发效率,但如果⼯作流不变,仅仅依赖 AI 来适应当前流程,最终的提升可能不会超过 30%。
真正的 10 倍效率提升,不是 AI 本⾝带来的,⽽是 结合 AI 进⾏⼯作流重塑的结果。
如果我们能够优化需求管理、UI设计标准及组件库对接、API 接⼝集成、测试⾃动化等环节,AI辅助编程⼯具的潜⼒才能被真正释放,实现指数级的效率提升。
这里与吴恩达大佬的描述类似:想要效率高,那么就要有清晰的表达,想要有清晰的表达,其背后是系统性的数据组织、结构重塑的工作。
四、技术架构正在从“单向门”变成“可撤回式决策”以前选错技术栈半生白干;现在选错,可能下周就能重构。
工程并没有降难度,核心要点其实是开发成本下降、试错频率提升,组织必须学会“快速判断 + 快速后悔”。
判断力比之前要求更高,更新频率从月级变成了日级。
技术决策也正在重构,从“唯一一个方向”变成“构建一个可快速验证、快速回滚的闭环”。
这段话我没看太明白,可能需要各位老哥替我进一步解读,我这里大胆猜测吴恩达的意思是:不必去纠结云平台或者代码技术栈了,因为这些很容易被AI迭代掉。
五、产品反馈成了瓶颈,PM 要摆脱协调者、自我进化成为节奏设计者随着工程效率提升 10 倍,最大限制变成:做什么功能?用户要不要?怎么收反馈够快够准?
吴恩达说他见过 PM 和工程师比例 2:1 的配置——这不是反常,而是现实。
未来的组织优化,对于程序员的需求其实是在减少的,不再需要更多人写代码,提高组织获取用户信号的速度变成了首要。
这里我们团队正在实践,但大家千万不要误以为程序员数量正在减少,真实情况是之前资深的产研直接转为了PM这个角色,以做AI医生这类垂直应用来说:
医生(包括律师、教师这种专业人士)他们多半无法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化,必须资深的产品、技术自己变成了医生这种角色,能够借助AI完成他们的日常工作的时候,才能实现AI应用。
这里反映的其实不是技术人员在减少,而是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再增加。
六、创业成功,一定是代表着你比别人早半年找到对的方向“能不能做”不是问题,“值不值得做”才是关键。AI 让做东西变快了,但也让“做错方向”的成本变高了,因为每错一步都放大后续资源浪费。
所以他强调一个核心机制:构建快速验证的原型机制 + 多渠道信号源 + 直觉更新系统。
你能更新得多快,你就能决策得多准。
因为我这边就是做AI+管理创业的,但今年5月决定了放弃,所以我对这句话理解十分深刻,这里有两个点:
第一,因为互联网的特性,第一批接受AI知识的大概率是互联网产业这批人,所以产研出来创业也是最常见的。
但是,这里千万不能看着钉子就是锤子!AI应用这个课题可太大了,他能重构80%的过往场景,如果没有做好市场调研,想当然的出手去做,很可能导致第一次失败。
那是不是就说我们要特别小心谨慎了?那倒也不是,这里就涉及了第二个点:虽说必须做好调研才能出手,但现实世界是你不出手、不付出代价根本拿不到真实的市场反馈!所以,快速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再细分领域,这才是一般人正确的AI应用打开方式!
最后,AI应用的抄袭会很快,就个人经验壁垒也来源于两点:第一是快速利用业务数据形成飞轮系统;第二是一定要将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、累活干掉;
七、最后,AGI 和“AI 威胁”不是你现在该焦虑的吴恩达对 AGI、妖魔化 AI 安全的风气很警惕。他讲得很清楚:真正的风险,不是 AI 太强,而是滥用权力 + 封闭生态;真正该做的,是负责任地使用 + 开放共享技术红利。
封闭平台 + 安全话术 = 技术垄断的护盾;开源 + 多元协作,才是 AI 创新的护城河。
这里跟政策一块的信息我们不必解读,单独说下很多老板切实存在的AGI焦虑。
比如上个月一天,广告领域的一老板深夜12:00突然给来电,话语中先是歉意随后就是焦虑。
原因是,外部某资深投资人与他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,投资人对他的事情很认可,但对其产品不认可,他的逻辑是套壳产品毫无壁垒,当前努力的东西,很可能一年后完全被ChatGPT颠覆。
老吴本身就是业务老板,对AI发展趋势理解有限,于是给我打了电话,想确定下窗口期,这是老吴的问题,也是很多老板会担忧的问题。
当前经常听到模型吃掉所有这句话,真正需要关注的有三个:
第一是OpenAI的山姆奥特曼,他提出了了Agent发展预测:L1到L5的序列,并扬言了10年能实现;
第二是RL 之父 Rich Sutton在 2019 年的文章《苦涩的教训》中指出:依靠纯粹算力的通用方法,最终总能以压倒性优势胜出。比如AlphaGo/GPT-3的成功并非源于复杂规则,而是大规模算力支撑的简单算法(神经网络+海量数据)。
第三就是大家所熟知的Manus了,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“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”。
OpenAI这个AI最强者,以及Manus这个套壳宣传最强者,其实他们的行为都切中AI届最流行的一句话: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。
怎么说呢?他们首先在争夺注意力,其实本质是在争夺流量入口。
无论从互联网1.0时代的浏览器入口、办公软件入口之争;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聊天入口、旅游APP入口之争。
其实大家玩的都是一件事:争夺入口,现在AI时代依旧在搞这一件事。
比如Cursor也是套壳,最近融资9亿美金、估值100亿美金,但与其类似的工具很多的,Google的Gemini、字节的Trae、阿里的通义灵码。
AI时代的角逐,表面上看是技术产品之争,实际上是入口之争,而只要基座模型够用,赛点在应用。
这里回过头再说Rich Sutton的问题,只能说老爷子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…
AlphaGo的成功建立在围棋规则完全透明、状态空间有限的基础上。而真实世界会复杂太多,用于训练的数据能描述真实世界的70%,已经很不得了了!
所谓算力碾压需要一个大前提:算力需作用于正确架构。若基础模型无法表征某类知识,单纯堆算力可能陷入“自以为是又严密而精准的错误”。
综上,现阶段宣传模型吃掉所有的公司,多半就是在争夺流量和注意力,大家不必理会。unsetunset结语unsetunset
吴恩达的洞见如同一份清晰的AI生存地图,揭示了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生存法则:唯快不破:将“想法→原型→验证”的循环压缩到小时级,速度是碾压幻想的唯一武器。Agent之魂:超越API套壳,赋予AI目标感与演化能力,重构非线性认知流程。敏捷为王:技术选型转向“可后悔式决策”,低成本试错比完美规划更重要。垂直掘金:无惧“模型吞噬论”,壁垒生于垂直场景的数据深耕与脏活累活的解决。
最后,跑得快、瞄得准、做得深,比幻想 AGI 更重要的,不要被模型的迭代速度吓到,大胆去尝试吧!
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【叶小钗】,微信公众号:【叶小钗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题图来自Unsplash炒股开户平台,基于 CC0 协议。
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